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BOMBING” ! 義大利藝術家雙聯展

丁丁藝術空間即將在五月展出一場極具冒險精神的義大利塗鴉藝術家雙聯展。展覽名稱「轟炸:Bombing !」源自塗鴉藝術的術語,意味著以轟炸般的方式在各個公共場所留下塗鴉的行為。本次展覽將呈現兩位藝術家Daniele Oldani 與 Max Bi 的作品,這些作品充滿塗鴉元素:粗獷的黑色邊界線、鮮艷明亮的原色以及直白大膽的構圖,將給予觀眾強烈的視覺震撼,如同震撼彈一般,讓觀者留下別具一格的視覺體驗。

Daniele Oldani

丹尼爾(Daniele Oldani) 出生於1979年,義大利米蘭。以粗獷的邊界線、大膽的原色及強烈的敘事風格為其創作特色。丹尼爾第一次接觸繪畫時是在他14歲,當時的丹尼爾意外的接觸了繪畫以及塗鴉藝術,自此開始沈溺於其中,也從而開始了他自學成才的藝術生涯。

「鏡像書寫」是Daniele作品中的特點,他在畫布上以反方向書寫文字,創造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符碼,觀者無法在第一時間理解這些像甲骨文、古埃及文般的符號,但是只要透過鏡子的反射,則得已窺見文字的真正意涵。鏡像書寫有時也被當作是一種極其原始的密碼形式,觀者可以不斷地在畫面中判讀文字,進而找到藝術家留下的線索。如同歷史上最出名的鏡像書寫人之一達文西,以鏡像書寫處理絕大部份手稿。

Scream 尖叫, 2022, Acrylic and oil pastels on canvas, 100 x 120 cm

 

Fire Eater 吃火人, 2022, Acrylic and oil pastels on canvas, 120 x 100 cm

Max Bi

Max Bi生於 1973 年,來自義大利布雷西亞。Max 創作靈感主要來自文化動盪的1980 年代, 更受當時重要街頭和塗鴉藝術家如 Jean-Michel Basquiat、Keith Haring 和 Kenny Scharf的影響。Max的作品中用到大量螢光色來表現,這樣的配色時常伴随著距離感與超現實感,乍看下是鮮豔繽紛的總和,但再往裡面走會發現,他幽默的語彙、文字與交錯的時空變化編織而成的藝術語言。

Max Bi的動物系列描繪了完全由動物主宰的想像城市景觀,在這些城市,鯊魚、狼和許多動物是敘事裡的唯一主角,仔細看這些動物都具有擬人化的特徵,動物和人互換角色,並生存在由人類文化建構出的城市場景中,試圖以互換角色這樣的顛覆行為令人反思人類文明創造的城市究竟代表的是自由還是牢籠?

Lupo 狼, 2021, Mixed media on canvas,150 x 210 cm
Gin Gin 晶晶, 2021, Mixed media on canvas, 150 x 140 c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Moisés Yagües X Jisbar 雙人展

丁丁藝術空間這次將帶來兩位藝術家的雙人展,西班牙藝術家Moisés Yagües和法國藝術家Jisbar的作品將在兩區獨立展示。Moisés Yagües的風格簡單、清新,Jisbar的作品則是帶有強烈及濃厚的街頭色彩。兩者看似風格迥異,卻展示了和諧的衝突感,帶給觀者不一樣的視覺體驗。

Moisés Yagües

Moisés Yagües,1972年出生於西班牙,莫伊風格出眾,具有簡單、明確、清新、和諧的特質,作品風格上,受到了插畫家索爾·斯坦伯(Saul Steimber), 托米·昂格勒(Tomi Ungerer ), 伊西德羅·費雷爾(Isidro Ferrer)和頭藝術家尚-米榭·巴斯奇亞( Basquiat)或凱斯·哈林(Keith Haring)的影響,創作風格呈現一種非常自由的藝術表現形式,就像孩子們創作時一樣。作品題材多半以圓頭人物為主,在作品的大頭中,還會有梯子、花草、鋼索等不同的物件藏在其中,就像在探究人內在世界之變化多端。如果仔細看,他的作品還會發現有刺繡在上面。由於其特有的敘事語言習慣,他的作品顯現了許多不同的風格,時而顯得十分精緻,時而有力、批判卻又有趣,但無論如何其作品總是充滿詩意、優雅和動感。莫伊認為自己的作品是非常自由的藝術,就像孩子們創作時一樣,他的圖像為觀眾打開了新的幽默世界,充滿了幻想和色彩。

Your eyes on me, 2021, Acrylic on linen, 130 x 97 cm
Hands Game, 2022, Acrylic on linen, 81 x 100 cm

 

Jisbar

Jisbar,原名Jean-Baptiste Launay,是一位出生於1989年的法國以街頭風格強烈的新興潛力藝術家,從小的生長環境充斥著滑板廣場文化和藝術,這兩者不僅是他的愛好所在,他也透過自己的創造力將其融合在一起。在吉斯巴的作品裡大量汲取多種不同的元素,從時尚、音樂、普普藝術和地下文化,到滑板世界和街頭風格的符碼,加以萬花筒般的無數色彩,產生了龐克(PUNK)風格和圖像自由的概念。他以諷刺的方式諧擬普普及流行文化的相關論述,並透過自身的角度看待社會議題,將其轉譯再現在畫布上。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以流行和街頭藝術的個人風格重新詮釋蒙娜麗莎、弗里達卡羅等克里姆特和沃霍爾等古典藝術傑作的藝術家。這種驚人的混合影響塑造了一個清晰而獨特的身份,激發了當今世界各地的許多藝術家和品牌。每件藝術品都超越了簡單翻玩的想法,因為它富含文字、標語、數字和符號,建構了新的故事與意義。每個觀眾都能從畫裡找到線索,豐富的符號產生不同新的角度,每次看這幅畫時都會發現新的元素和解釋。

Mona box, 2021, Mixed media on canvas, 130 x 97 cm
Chanel sun flowers, 2021, Mixed media on canvas, 130 x 97 cm

 

 

發佈日期:

義大利藝術家聯展

丁丁藝術空間將於年末舉辦四位義大利藝術家的聯展,藝術家 Cane、Antonio Cugnetto、Giorgio Tentolini、Luigi Franchi的作品將分兩區塊展出。第一層以Cane及Luigi的作品為主,充滿超現實色彩的狂想。二樓則是展示Antonio Cugnetto、Giorgio Tentolini的作品,展現古典、日常與現代性的碰撞。

Luigi Franchi

Zino,藝名Luigi Franchi,1973年出生於義大利。季諾的作品以圖像失真來研究大眾媒體圖標在該圖像中建立了意義轉換,使物體和人在通過網或電視過濾時,圖像「像素化」創造新的和不同的意義。這些圖像被精確地複制在紙上,但通過使用樂高積木對其表面的一部分進行了修改,以某種計算機化的放大,造成對物體理解的干擾,但這並不妨礙其正確閱讀,而只是在實現和完全改變之間標出了一條看不見的界線。季諾不斷找新的形式來談論當今社會,以及好奇地嘗試不同的語言來測試它們的表達潛力。樂高積木的使用已成為他在流行語言和街頭藝術語言之間創造出一種新的具有諷刺意味但又大膽的文體標誌。

Koons Dog, 2023, Symbiosis,print onPlexiglas,gold leaf andlego, 70 x 100 cm
M&M, 2021, Digital print on plexiglass and Lego, 70 x 50 cm

Giorgio Tentolini

Giorgio Tentolini 於1978年出生於卡薩爾馬焦蕾,他在帕爾馬的Toschi ArtInstit接受平面藝術培訓並畢業於 University of Reio Emilia設計與傳播系。Giorgio的經典系列即為在單色背景上,以層層手工切割的鐵絲疊加不使用任何颜料描繪古典雕像、建築或人類面部等。對他來說媒材至關重要,唾手可得的鐵絲是藝術家自身經驗的展現,同時他也希望觀者用自己的親身經驗去解讀媒材。作品中鐵絲構成的六形網眼相互交織位移、重成層層net(網)象徴現代生活internet與filter越仔細看,反而越不清楚整貌。但同時,又如像素般記錄著記憶願景和夢想。他的作品更將古典雕塑主题重新演繹,古典時代偉大的雕塑家們,在他們的雕像中試圖描繪理想的美,然而從對現實的觀察出發,有時很難理解作品描繪的是真人還是神。

Torso di Apollo, 2021, mesh cut handmade, 120 x 160 cm
Capitolium, 2021, mesh cut handmade, 125 x 85 cm

Antonio Cugnetto

Antonio Cugnetto 1983年出生於拉默齊亞泰梅,於2007年畢業於佛羅倫薩美術學院代繪畫專業,也開始了他個人的藝術評論研究。作品曾多次參加拍賣,職業生涯中參加了義大利各地眾多活動和比賽,在各種藝術節、博覽會、獎項中嶄露頭角。策展人Carolina Lio曾如此評論Antoni的作品:他的創作俏皮卻諷刺,一個風格化的小男人,就像在兒童漫畫或卡通片中一樣,乍看似乎是幼稚和無憂無慮的場景中的一部分,然而於第二眼看作品就能發現它隱藏的暴力怪誕細節。 Antoni的作品揭示了日常生活中的虛偽,無論是嚴肅的還是不那麼嚴肅的,通常僅限於我們壓抑的不可言說的意圖或思想領域。而他更是選擇用一種貧乏和幼稚的語言來代表它們使它們更加尖銳。

Instigate, 2023, Recycled, plastic and rubber, 25 x 43 x 25 cm

 

Instigate, 2019, Oil on cardboard, 50×35 cm

Cane

Cane出生於西班牙巴塞羅那。他於2014年開始他的藝術創作。從第一部以強烈龐克美學為特徴的作品開始,Cane將他的講故事能力與精心製作的藝術作品結合在一起。他對人類學深感興趣,其創作取材大多來自於社會議題,如:移民、種族等問題,此外,他受到義大利漫畫大師Andrea Pazienza 和Benito Jacovitti、Flemish,畫家Bosch和Bruegel the Elder的影響,創作皆呈現超現實主義的流行風格,作品元素大多由綠色外星人以及來自於不同文化的人所建構而成,魔幻寫實開放的故事流動性,讓每個人都能產生不同的解讀。

Nobody knows who started the fight, 2019, Acrylics on canvas, 60 x 90 cm
A Birthday Party, 2022, Acrylics on canvas, 114×195 cm
發佈日期:

Nicolás Romero在Ting Ting Art Space亞洲首次個展

丁丁藝術空間將尼古拉(Nicolás Romero)的藝術作品與「超市」的概念作結,整個展出空間將打造為大型超市的縮影,藉此成為觀者與藝術家互動、探索的橋樑。觀者進入展覽時就好比進入一間藝術市集,手拿DM、提起購物籃、推著購物車,漫遊於冰箱及層架間選物,體驗「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的未來世界。

尼古拉斯將鋼彈的形象轉換為他日常生活中的會觸及到產品,並重新賦予了鋼彈這個新的角色一個新身份。換言之,尼古拉斯所描繪的鋼彈形體,是由他日常生活中已經消耗的、渴望的或不屬於他的物品,各種出現在他生活中的一切所組成的。這些他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物品,也一方面的為他的生活帶來「防禦」保護等等的作用。巧妙的是,當鋼彈在動漫中出現時,它們也多半以捍衛地理空間的巨人的形式出現。

這次為個展的創作,是對一切表示抵抗的整合表現,也是對過去某個時刻的描述。尼古拉斯邀請觀眾反思過去與現在、身份與移民之間的關係,以及全球化世界中的抵抗與變革。

發佈日期:

凱薩琳娜快閃展

東德女藝術家繪思當代濾鏡謬趣與普世消費主義虛適

亞洲首次個展_ 丁丁藝術空間

凱特琳娜(Katharina ARNDT),1981年出生於兩德統一前夕的東德地區,即便凱特琳娜從出生至1990年兩德統一之際,只歷經了約莫十年的共產體制社會,然這段孩提時期的生命經驗實實在在地烙印於凱特琳娜的價值觀和視角,亦在她日後旅居西班牙.巴賽隆納時,產生相當程度的文化衝擊以及社會性之文化反思。

凱特琳娜多年來的生活穿梭於柏林與巴賽隆納兩地,舉凡兩地南轅北轍的民族精神、藝術生態以及文化情調,疊層加諸自身因來自共產東德而素有的社會視角,致使凱特琳娜的藝術感知、靈感觸角乃至所選用的創作媒材,自有其獨具殊意的意涵、趣味縱深。

年幼時期成長在毫無「消費概念」、「消費機制」而只有「人民公社」的體制與環境下,故當凱特琳日後在自由的西方國度享受著沙灘、陽光、購物樂趣等種種資本主義產物之同時,不免產生了兩種極端社會經驗交織作用的反思,亦進而探討人性本質上的膚淺,乃至當今人們被種種社群媒體機制所制約的行為和生活態度。

下圖便是凱特琳娜藉由描繪  沐浴在巴賽隆那的陽光下,沙灘上慵懶地飲啜冰涼酒精或飲品,不時的吞雲吐霧…,人們總在拍照,拍天空拍陽光拍沙灘美酒佳餚(food/ alcohol  porn);或自拍或互拍,一而拍再而拍,拍完還再用濾鏡加以修飾;然而,這一切宛若置身天堂的樂園景象,以及人們一系列拍出並濾鏡化的美好無暇行為和照片,卻其實在我們放下手機環顧四周後,方才從社群媒體上幻象的耽溺中清醒過來,方才發現沙灘上其實觸目所及皆是零落甚至滿佈著我們因享樂而連帶產生的各種瓶罐 、煙蒂 、垃圾。

Katharina ARNDT, Barceloneta Beach, 450 x 190 cm, acrylic on canvas, 2023

凱特琳娜有意識地以相對童稚逸趣的繪畫筆法,用意在試圖保持與現實世界的距離,進兒呈現事物原本的存在狀態 (genuinely are)。

看似簡約、粗略的線條,實則經過巧妙的構思設計,捨去繁複的具象描繪,而以重點式和概念性的俐落筆觸刻畫事物表徵, 亦為凱特琳娜個人化的美學詮釋。

凱特琳娜選用了大量人造介質(如 PVC 薄膜、漆紙和有機玻璃)以及光滑的丙烯酸塗料和漆標記作為創作媒材,旨在藉此光滑的紋理和視覺感,喻示著當今我們所處之世充斥氾濫著各類塑膠與過度物質化的世界。

發佈日期:

“The More Loving One” 吉瑪亞洲首場個展

Dreams Without You

藝術創作者Gemma亞洲個人展覽在12/10~18日於丁丁藝術空間(台北市士林區天母東路111號)舉行

2022年末,丁丁藝術空間將舉辦一場來自英國的現代藝術創作者Gemma Holzer吉瑪‧霍爾澤亞洲個人首展的消息。年僅26歲的Gemma,花費了一年時間準備此次 “The More Loving One”的展出。而丁丁藝術空間與TIN TIN STUDIO策展事務所共同策劃的大型個展,策展人丁春誠與其團隊再次用全新的概念解讀藝術展覽的可能性,結合多種元素,並攝取創作概念的核心,來講述一段源創作者既悲傷又浪漫的愛情故事。

“The More Loving One” 取自於 20 世紀著名詩人 W H Auden 的一首詩。這是此次展覽當中整體創作呈現與繪畫概念的基礎,更可說是整場展出的靈感來源。是一個關於失落、心碎、放手直至繼續向前邁進的故事歷程,同時也呼應了藝術創作者對曾經為她生活重心的那位男人的頌歌。

來自英國的Gemma Holzer 透過自我內心反射出童趣的意象,將作品的整體氛圍轉化為長大成人後,人與人之間彼此微妙的關係與距離。同時,她的作品也揭示了這世代的人們活在後數位時代下,集體孤獨所引起的共鳴。Gemma吉瑪一貫地以刻意過度飽和的場景,時而明亮鮮豔,時而暗黑空靈,描繪著自己青春、熱血、自由奔放的獨家記憶。

Gemma Holzer的創作大多以自傳性的角色 PinkBoy為主角,創作靈感來自生活經驗、人際關係以及自我的成長歷程。在Holzer的創作世界,PinkBoy生長在如疫情時代下被隔離的,同樣地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那真誠展開的連結,正一步步地被數位科技的快速串流所吞噬。Gemma,又或者是生活在這大時代背景下的你我,就正如畫中的Pink Boy那樣渴望著更多地與外界互動,卻又無法自拔地孤立在自己的小世界裡。